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时间:2025-08-01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总工会机关党委 字号:[ 大 中 小 ]
在文学的浩瀚星河中,总有一些作品如璀璨的星辰,能穿透时光的迷雾,直抵人心深处。《一句顶一万句》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被赞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将中国人骨子里的孤独剖析得淋漓尽致。
在刘震云的这部小说里,让我们看到小人物奔走一生,忙忙碌碌,不停寻找破解孤独的“钥匙”,让我们意识到孤独才是生活的主题。如何看待孤独,如何接纳孤独,如何解决孤独,是值得我们用一生来思考的问题。
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回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
说一下我的阅读感受,拿到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刘震云的语言是,好玩又邪气,但是读到最后一段,最后一句,真是潸然泪下,感觉到自己也好像很孤独。这时又想到刘震云的一句话,如果半夜醒来想找人说说话,拿起手机,能毫无顾忌联系的那个人,就是你的朋友,如果没有,说明你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看着手机里的联系电话,我在思考,你呢?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面有一句话说:“唯有孤独永恒。”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便是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瞬间即逝,只有孤独永远存在。那这个孤独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种情绪,一种状态,也是一种不可改变的人生命运。
中国人的孤独是人跟人之间有着无比庞大的关系网,可是在越热闹的时候,你越发现自己很孤独,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一群人的狂欢,一个人的孤独。刘震云老师说,人跟人之间分为两种,一种叫说得上话,一种叫说不上话。你拿这个坐标画一画,就发现自己的生活也这样,无论家人、朋友,还是夫妻,一旦说得上话了,人就亲了。那反过来,说不上,人就远了。到了现代,我们手机里面你看一下,通讯录联系人成百上千吧,名字一个一个地翻过去,但问题是一旦遇到事儿扛不住,你能跟谁说说话呢?刘震云发现了这种感受,然后他就敏锐地把它表达出来,说“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外一个人,一句话找另外一句话,这才是真正的孤独。”
我们忙忙碌碌,奔波一生,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和我们灵魂气味相投的人,尽管是如此的艰难,但是也都没有放弃。所以有人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千千万万个牛爱国,千千万万个杨百顺。人为了摆脱孤独,摆脱累,就努力制造各种声响,各种热闹,一直在折腾。所以在书里,“喊丧的罗长礼”就成了杨百顺最崇拜的人,他离开延津,屡次改换名字,这都是中国人的活法,找到一个说得着的人来消解孤独,对抗命运的安排。跋山涉水只会得到一句话,但寻找依然很难,好多人奔走一生,都难以找到那个真正说得着的人。
在父辈们的认知中,可能认为苦就是吃不好、穿不好、体力透支。但现代人不是这样的,大部分人的苦不再是这种肉体上的吃不饱饿肚子的苦,而是守着无数的人,一句心里话也说不出,这种精神上的折磨让人难以安顿。
书中写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非常平凡很普通,卖豆腐的老杨,赶马车的老马,铁匠老李,剃头的老裴,杀猪的老曾等等各有各的活法,但各有各的孤独。有些人是无话可说,有些人是无人可说,慢慢地想法就被压在心底,成了心事。这个心事如果解不开,可能这一辈子就这样过完了。
合上书页,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刘震云用他那细腻而又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孤独的众生相。他没有给出摆脱孤独的答案,但一句“得找”,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孤独或许是生命中永恒的命题,但我们不应被它吞噬。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要用心去寻找那个“说得上话”的人,去寻找能与我们灵魂共振的瞬间。即便这一路充满艰辛,即便最终可能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孤独,但寻找的过程本身,或许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正如马尔克斯所说:“唯有孤独永恒。”但我们可以在这永恒的孤独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李巍)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