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观山随笔

在黑白交织处寻找生命的光

时间:2025-03-13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总工会办公室       字号:[ ]

  陪孩子看了两次《哪吒2》,在孩子单纯的眼眸中,世界本是清晰地划分为非黑即白的两极,可慈眉善目、自带神圣光环的无量仙翁最终变成了坏人,黑袍加身、面目狰狞的申公豹竟然变成了好人。不管懵圈的似懂非懂还是纯粹的凑个热闹,《哪吒 2》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成长的复杂光影,交织着成年人苦苦追寻的情感共鸣和心路历程。

  曾仕强先生说“成年人不在意好坏,小孩子才分好坏”,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孩子认知世界大门的思索。影片中,哪吒不再是简单被定义的“魔童”。他一出场,顶着玩世不恭的劲儿,与传统意义上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形象相去甚远,百姓视他为会带来灾祸的“坏孩子”,对他避之不及,可哪吒内心从未想过主动为恶。他在海边与敖丙的初遇,两人从陌生的试探到不打不相识,打破了初见即定善恶的刻板模式。这场景就像生活里孩子初入集体,仅凭外貌、言语等第一印象给同伴贴标签,而我们要引导他们透过表象,看到他人行为背后的缘由,如同哪吒背后是渴望被认可、想交朋友的心。

  当申公豹教唆敖丙肩负龙族复兴重任,甚至不惜以伤害陈塘关百姓为代价时,敖丙陷入了两难抉择。在孩子眼中,敖丙此时似乎走向了“坏”的一端,可他内心的挣扎又分明展现出人性的复杂。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犯错的孩子,有时并非本性恶劣,而是被环境裹挟、被压力逼迫。我们可以借敖丙的挣扎告诉孩子,不能因为一次错误的选择就将人彻底打入“坏人”的深渊,要理解每个人都有犯错与改过的可能,就像敖丙最后醒悟,与哪吒携手对抗天命。

  哪吒那句经典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何尝不是每个成年人在社会熔炉中的精神图腾。当我们开始理解申公豹对妖族命运的执着,体悟龙王深藏海底的无奈时,也会感同身受。在孩子成长路上,他们会遭遇诸多不公评判,如同哪吒被认定为“恶”,但他没有屈从。这教会孩子,不要被外界简单的好坏定义框住自我成长的步伐。在学校里,成绩好的孩子常被视为“好孩子”,成绩稍差的仿佛自带“坏孩子”标签,可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独特闪光点,如同哪吒的勇敢、善良与坚韧远超世俗对他的界定。

  成年人历经岁月沧桑,深知人性宛如多棱镜,善恶在不同情境下相互交织。看完后,与孩子一起交流其中的角色和情节,引导他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多元视角。回到现实育儿场景,当孩子回家哭诉同学抢了她橡皮是“坏人”时,我们应耐心询问前因后果,引导孩子换位思考,理解那位同学或许只是一时贪玩,而非本质恶劣;在孩子看到新闻里犯下罪行的人时,和他们探讨背后的成长轨迹、社会因素,避免孩子形成单一僵化的评判,正如太乙真人用拂尘轻点山河社稷图的瞬间,整个画面都在破碎与重组中震荡。

  那些追逐嬉戏的稚嫩身影,终将在某天踏入现实世界的迷雾丛林。借《哪吒2》的奇幻之旅,陪着孩子在光怪陆离的故事里穿梭,拆解那些看似分明的善恶界限。用影片中的冲突、和解与成长,为孩子心中播下理解、包容与自主成长的种子,让他们逐步告别幼稚的二元对立,拥抱一个立体、真实且充满希望的世界,不是要消解他们对美好的向往,而是赋予他们在混沌中寻找光明的勇气,向着成熟的认知稳步迈进。如此,当风雨来袭,他们方能从容。就像电影结尾处哪吒与敖丙共同托起的那片苍穹,光明与阴影永远相互映照,而真正的成长,始于接纳这种映照时的会心微笑和眼里的一束微光。(董波)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