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修行和悟道
时间:2025-01-14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吴 涛
在佛教、道教等宗教和哲学语境中,修行与悟道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了追求智慧的重要路径。修行通常指的是个体在精神、道德、智慧等方面进行自我提升和修炼的过程,悟道则是指在修行过程中,个体对宇宙、生命、真理等深层次问题产生深刻理解和洞察。修行可以用来形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维,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悟道则意味着通过修行,个体对宇宙、人生、道德等重大问题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修行是悟道的前提和基础,个体通过不断修行,积累经验和智慧,逐渐接近对真理的领悟。悟道是修行的深化和目标,悟道不仅仅是个体知识的积累,更是个体对这些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内化,实现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修行和悟道相互促进,修行和悟道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促进的过程。在修行过程中,个体可能会经历多次的小悟,这些小悟不断积累,最终可能导致大的悟道体验;同时,悟道后的深刻理解又会反过来指导和深化修行。修行和悟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路径。由此可以看出,没有修行,悟道难得;不能悟道,修行难继。从工作的角度上看,修行和悟道的关系,非常类似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体悟形成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持续推进实践,这二者只有不断结合融合,才能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干工作,不能像驴子拉磨,只转圈不思考,只会“埋头蛮干”;也不能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成为“空谈家”。干工作,既要埋头苦干,又要总结提炼,少了哪一个方面,就难以实现“想干事、干成事”的目标。有人说经历与阅历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不能总结提炼、善不善于相互促进,看过的、听过的,都是别人的、外在的东西,只有经过总结提炼、感悟体悟,这些别人的、外在的东西才能内化为自身的营养、才能整合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自身的营养、素质、能力发挥、运用到后续的工作中,其价值和效益才能得到体现。
修行以行制性,是指个体通过自身不断的实践和行为训练来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和不良习性,以逐步接近规律的真谛;悟道以性施行,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后,会凭借着这种悟性所塑造出来的内在性情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可以看出,修行表现为“行”,但目标在于“制性”,如果将目标确定在“行”上,就大错特错了;悟道表现在“悟”上,但真正的目标却在于“施行”,如果将悟道的目标盯在“悟”上,那就变成空对空了。从工作的角度上看,就是要处理好干与思的关系,不能为工作而工作、为活动而活动,要在工作活动中不断深化认识,认知工作的意义、把握活动的规律;也不能为了思考而思考、为了谋划而谋划,要在思考谋划中不断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以行制性”与“以性施行”相互递进、互相促进,则两者都可以实现螺旋式上升。
修者以律制心,修行者通过外在的纪律和规则来约束和控制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觉悟者由心生律,觉悟的人内心自然产生遵守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愿望和能力。可以看出,修行者是他律者,而觉悟者则是自律者。就社会而言,大多数个体常态为修行者,依靠外在的规则来约束自己,极少数个体为觉悟者,能依靠内在素质约束自己;就个体而言,绝大多数个体是修行者和觉悟者的对立统一体,自律和他律的斗争始终存在且一直在追求平衡。但对于党员干部来讲,应该有着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寻求更高更广泛的自律,在他律规范不到的地方、在他人看不见的地方、在情况不明的时候,能够坚持基于内心的良知和智慧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理想、信念、信心这些内在的东西,往往才是指导规范外在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最高的修行法则,当然也是最难、最苦的修行法则,但其悟得智慧的品级无疑也是最高阶的。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这句话表达了对悟道和修行的深刻理解:“悟道休言天命”告诫人们悟道不能依赖个人的天分,或者说不要依靠命运,而是要靠本人的勤修苦练;“修行勿取真经”告诫人们修行不要想着走捷径、吃快餐,而应该重视自身的体悟、感悟、内化,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的真理或教义,而是要通过实践来净化心灵,达到内心的觉悟。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