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观山随笔

向死而生------再读《雷雨》有感

时间:2024-11-29      浏览次数:       来源: 惠山区总工会       字号:[ ]

  读《雷雨》其实需要一气呵成。唯有如此,你的眼睛才会不放过字里行间每一次的闪电,你的心灵才会敏锐地捕捉到文字里那些密集的轰隆隆的雷声,你也才会被那些突如其来的生命的死亡毫无偏差地击中,然后掩卷而思,才会惕然发觉那些死在文字中剧本里的生命,丑陋也罢,美好也罢,永恒地定格在你的思想和人生的航道上,让你体味到什么叫艺术性的向死而生。

  “死亡”一词其实几乎贯穿了整部《雷雨》,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神论鬼开始,每一个布景和情节都弥漫着对死亡的轻声叹息。在每一声叹息里,都有着命运的深度纠结,有着人生的种种无法言说。特别是那些年青的死亡,总让我觉得那一场雷雨仿佛是宿命的加速轮回,是不是他们的死亡会更快的向死而生呢?

  鲁四凤——这个本以为会收获完整幸福的青涩而单纯的少女,这个在爱情与道义的挣扎中仿佛要挣脱出一条生路满是活力与幻想的女孩子,如果不是意外的雷雨,不是命运的捉弄,她也许会带着母亲临终的祝福,与周萍私奔海角天涯,从此脱离腐朽气息弥漫的周公馆的捆绑和束缚。在这污浊不堪的俗世捧得一掬清水,滋润自己简单的梦想和简单的生活,小心的呵护那些简单的快乐。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们可以背离家族的往生,可以亡命天涯追寻他们想要的幸福,可是无论足迹印留在多远的彼处,他们的精神里却始终会残留另一个的女人身影,如那夜雷鸣的雨后,她恶毒地诅咒着他们,那种低低的呜呜声会成为他们一生幸福的最不和谐的伴奏,驱不散,甩不掉。如影随形。四凤还是死了,她活得叫人怜悯,死得叫人哀叹。青春还没完全展开,便在雷闪电中画上残缺的句号,那句号的缺口,便是她灵魂的出口吧,放她出来到我们的心里,获得永生的祝福。

  《雷雨》中还有一个年轻的女人,也是剧中唯一一个还活着的人,那就是《雷雨》的灵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也是他认为最“雷雨的”角色。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忽地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边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地向上攀爬,但却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然而更可悲的是,周蘩漪最终没有获得死亡超脱的权利,她将终生带着遗恨和罪责感孤守在爱人和儿子的墓冢前。在我看来,周蘩漪虽然最后还活着,可却也是虽活而死了。为了爱情而活,却又被爱摧残了身心,绝望了人世。我能够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说是仁爱。我相信这也是每一个深深阅读过《雷雨》的读者都有的感受。这一份同情和仁爱,谁说不是蘩漪向死而生的机会呢?

  《雷雨》里这几个在雷雨之夜坠入死亡深渊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撞在一起发出最后的火焰和光亮,一霎而陨。然而,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幸运的,幸运在于他们进入了经典,借由艺术的力量实现了向死而生的生命奇迹。

  艺术的迷人,艺术的力量,难道不就在于此么?(陈茹松)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