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忆”永存
时间:2024-11-08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于立鹏
6月,在北京培训期间,去国家图书馆打了个卡。一进国图大厅,迎面而来的是一场“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海报。展示活动集中展映第六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借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恰巧,年前网购了一个青花龙纹陶瓷壶承。有同事看了说,壶承上的花纹是瓷器烧制好以后再拓印上去的,要是画工手画再烧制就值钱了。三、四十元的东西应该只能是机械复制品,怎么可能是艺人手作?早些年,城乡街头随处可见补鞋、修钟表、修自行车的摊点。现如今再去找这些摊点就有点难了,仅存的也差不多都进了大商场,变身为某个特定品牌的专属维修点,门脸、设备、价位越来越高大上。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一些老的手艺、技艺已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变成了心中的一段记忆。国图展映中的江苏非遗—泰州木偶戏、苏州苏绣,哪一个不是在现实中渐行渐远,在人们的记忆中又能留存多久呢。仔细想想,虽然“技艺”可能会变成“记忆”,但是有些东西还不能仅仅停留在脑海里、话语中,还是需要传承、永续。
贡献不可磨灭。社会发展现代化的进程中,那些已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飞梭、纺机、铧犁等等,称得上古老的一些技艺正在慢慢淡去,有一天终会消失,但是谁也无法磨灭它们对于历史进步、生产生活、文明发展的贡献。同样的补鞋、修钟表,存在即合理,是方便人们生活的技能技艺,是特定时代独特的文化象征。即使有一天消失,但是它存在过,发挥过积极作用,会有人记得的,因此这些技艺需要成为永恒的记忆。
精神需要传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物件、老手艺、老技艺等等,其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蕴含在内的探求世界的精神、改造世界的方法、丰富世界的手段,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有特定的作用。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写道:“变是永恒的。不存在不变的事物。这两句古语‘千真万确’。”今天,面对时局之变、情势之变、市场之变,“以变应变”是最好的法则,“守正出新”一定是最优的路径。在世界永恒变化和不断进步中,有一些东西无论如何不能丢掉,那就是探究认识世界的初心、改变丰富世界的技能、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样才能做到在不断发展中血脉相连、赓续不断,也就做到“技”“忆”永存了。忆“技”之起源、作用、成效,存“技”之精髓、精气、精神,正所谓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谱新篇。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