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观山随笔

过“紧日子”

时间:2024-08-01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各级党政机关要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习惯过紧日子”。从过“紧日子”到习惯过“紧日子”,颇具深意。

  一

  我是1978年生人,适逢改革开放大潮,幸运没遭遇“苦日子”,但似乎一直在过“紧日子”。父母企业职工,80年代工资不高,90年代又遭遇下岗大潮,2001年大学毕业,我在锡白手起家,买房装修结婚生子,荷包始终是瘪的,似乎一直在“计算”中度过的。我计算过装修“全包”“半包”“清包”的差价有多大,计算过同品牌同款式衣服大商场要比服装厂贵几倍,计算过民警福利采购金桥批发市场总代理商和超市供货之间有多大来去。2009年,当时我所在部门要迁入市民中心,不少同事都买了车,手头略有盈余的我也动心,但冷静想想,车是易耗品,首先要解决的是换房——孩子的学区房,由此全家进入了更紧的“紧日子”。事实证明了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

  二

  “一钱之费,宜重宜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宝贵经验。如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政府财力、社会财富日益雄厚,“过紧日子”这根弦是否可以松一松?答案是否定的。从现实因素看,虽然我国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但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加之发展事业、保障民生的刚性支出需求,“钱袋子”并不宽松,财政收支还会长时间处于紧平衡状态。从党的本质属性和奋斗经验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必然要求,也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由此可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必须作为常态化纪律要求,形成一种习惯和自觉。在新的时期,要结合新情况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到位。

  三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道理,大家似乎都明白;“过紧日子”的标准,大家似乎又都模糊。“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时半干半稀”的标准显然不适用于当下。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个人理解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标准有三条:一是把公事当“私事”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职工导向、结果导向,减少不必要的项目,简化不必要的流程,坚决抵制唯上唯虚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把公款当“私款”用。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只有把公款当“私款”用,才会认真掂量这笔开支是否必要,才会斩断从中渔利的念想,才会千方百计琢磨节省的办法。三是把政策当作“铁规”守。党政机关出台不少“过紧日子”政策文件,有柔性号召,也有刚性要求,不要尝试搞变通、走曲线,有时做“榆木脑袋”也是自我保护。

  四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工作是党的群团工作、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法》规定了工会经费的五项来源,其中“建立工会组织的用人单位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向工会拨缴的经费”是主要来源,资金规模不小。工会经费来自职工会员的辛勤创造,理应用在职工会员身上。工会干部工资福利亦源于此,“尔食尔禄、民脂民膏”。作为工会经费的守护人,理应盯紧“钱袋子”,打好“铁算盘”,用好“众人款”。一是舍得用在利长远的事业上。把更多资金投向职工教育培训、技能提升上来,帮助职工赋能成长。二是精准用在惠民生的实事上。把更多资金投向困难职工帮扶、就业创业、维权服务,投向提升职工高品质生活的工会文体活动。一句话,要让职工感觉入会好、缴费值。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过“紧日子”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的制度安排。用工会“紧日子”助力职工群众“好日子”,广大职工的获得感才会越来越足,工会组织的成就感才会越来越强。(周光浩)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