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观山随笔

《母爱的羁绊》读后感

时间:2024-07-24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我们通常会用“伟大”“无私”等词汇来形容母亲的爱。母爱,是人类甚至动物的本能。但不幸的是,很多伤害往往也来自“母爱”。不管是爱还是伤害,都会被孩子继承下来,传给下一代。《母爱的羁绊》是一部为深受自恋型母亲的“母爱”折磨的女儿们所撰写的作品。书中详细解读了自恋型母亲对女儿的伤害,以及如何来治愈这些创伤。事实上,这本书不仅仅适用于母女关系,对母子关系、父子关系、父女关系都同样适用。

  本书所指的“自恋”,在精神分析学科里,是一种心理问题。书中将自恋型母亲分为了三大类:事必躬亲型、心不在焉型和这两种类型的混合。事必躬亲型:对女儿无微不至、事必躬亲,在外界看来,她们是称职合格的好妈妈,但是其实她们从不在乎女儿真正的需要,或者说她们对女儿的真正需求毫无察觉。她们控制着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扼杀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事必躬亲型母亲,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权利,她们觉得是在爱孩子,实际上带来的却是伤害。心不在焉型:这种母亲不给孩子提供任何指导、情绪支持和情感共鸣,她们灌输的理念是吃、住、行都不愁,还想怎样,她们否定女儿的情绪或者直接忽略。事必躬亲型和心不在焉型并不是对立矛盾的,事实上,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身边很多母亲都是这两种类型的并存体,即混合型:把孩子的生活起居照料得无微不至,让孩子在自理能力上成了低能儿,而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却不管不顾,对孩子缺乏耐心,喜欢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爱挑毛病,爱指责……这类母亲往往将自己的需求置于子女之上,通过情感操控、过度赞美或贬低等手段,维持着对子女的控制。她们看似无私的付出背后,实则隐藏着对子女独立与成长的恐惧。这种母爱,如同一张无形的网,让子女在爱与束缚之间挣扎,难以自拔。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前不久看过的一部电视剧《烟火人家》。剧中徐帆饰演的一位母亲“孟明玮”,在我看来就是典型的混合型母亲。生活上对女儿倾尽了所有的爱,但是这种爱却带着极强的控制欲。虽然女儿快三十岁了,还是执意为女儿买她认为女儿会喜欢的衣服;从不信任女儿,大大小小的事情总是要过问到底,女儿回答后,又不认同女儿,坚持自己所认定的答案……这份“以母爱之名”的所作所为,令屏幕前的观众感到窒息,却又引人深思。因为这是中国千千万万家庭中母女关系的映射。虽然没有这么极端,但是在剧中我看到了我妈妈的影子,也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一边无法接受孟明玮这种令人窒息的母爱,一边又似乎能从母亲的角度体会她的那份“苦心”。这正是书中“母爱的羁绊”的体现。

  自恋型母亲容易培养出两种女儿:高成就型和自我破坏型。自我破坏型女儿会自暴自弃,觉得自己不配被爱,于是她们做出自我放弃的行为来应对自己的悲伤和无力感。高成就型的女儿通常非常刻苦、努力,最终也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她们内心却备受煎熬。她们努力的动力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可无论外界如何肯定她,她都觉得自己配不上,因为她的内心不觉得自己有价值,无法接受成功和认可。这两类孩子看似成长路径、人生成就完全不同,但是内心本质却是一样的,都是觉得自己不配被爱,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很低。那为什么同样是自恋型母亲培养的孩子,有的成长为高成就型,而有的成长为自我破坏型呢?作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高成就型的女儿身边通常有一个特殊的角色,比如爸爸、奶奶、姨妈,帮助她树立了积极观念,抵消了妈妈那里的消极观念。《烟火人家》剧中,“孟明玮”的女儿“李衣锦”,虽然没有一个合格的爸爸,但是她有开明的姥姥和小姨们的支持和救赎,她内心是自卑敏感的,但是并没有自暴自弃,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做出了成绩。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如果你不幸有位“自恋型”母亲,《母爱的羁绊》一书也给出了女儿的自我疗愈方式。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母亲、自己与女儿的关系。一个真正爱孩子的母亲,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与感受,鼓励其追求自己的梦想与幸福。这样的母爱,如同温暖的阳光与清新的空气,滋养着孩子的心灵,让其茁壮成长。(蔡菲菲)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