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观山随笔

二十四节气的生活启示

时间:2024-06-13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张世胜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立春的脚步悄然而至,大地开始苏醒。春分时节,昼夜均分,春意盎然。夏至日,白昼最长,热烈而奔放。秋分时,金黄的稻谷垂头,硕果累累。大雪时节,世界一片洁白,静谧而祥和。这是节气呈现给我们的美好景象。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我们的先人用心感受天地间的气息,用智慧洞察自然的奥秘,总结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指导农民不务农时、春播秋种。同时它又承载着丰富的民风民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引导人们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并没有降低它的价值和影响力,反而历久弥新,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们感受自然的韵律,领悟生活的真谛。每到节气来临,人们在朋友圈竞相传送关于节气的美图美文,延续并发扬节气的相关习俗,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过去,没有现在这样多而精准的计时工具,往往靠经验去把握四时之变,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农谚有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时节,大地回春,正是播种的最佳时期,此时,耕耘者们纷纷开始春耕生产。“芒种忙,三两场”、“春争日,夏争时”,芒种时节,正是夏收、夏种、夏管的大忙时节,农民们起早贪黑,不误农时,收获果实、播种希望。“立了秋,挂锄钩”,这个时候庄稼不用再锄了。“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至立冬,种麦莫放松”,提示人们把握播种小麦的时间。

  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农事活动,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每当节气更替,人们沿用各种习俗,表达祝愿和祈福。例如,立春时节,民间有“咬春”的习俗,也就是吃春饼;还有“打春”,即鞭春牛,以祈求五谷丰登。春分时节民间有“竖蛋”的习俗。立秋有“啃秋”“晒秋”的习俗,有的地方流行吃西瓜。“冬至大如年”,是很受重视的一个节气,人们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岁月交替,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些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除了影响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如春分寓意着平衡与和谐;秋分寓意着收获与感恩。在节气的更迭中,人们学会了顺应自然、珍惜当下、感恩生活。

  夏至、冬至后,陆续进入三伏天和三九天,也是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梅花香自苦寒来,岁寒知松柏。启发人们只有在经历了艰苦的磨练和考验之后,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坚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这些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成就伟业。因此,要辩证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高山低谷,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长、长不过夏至,短、短不过冬至”,夏至之后日渐短,冬至之后日渐长,长与短、冷与暖、盈与亏是相对的,反映出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越过界限就会朝相反方向转化,在相互转化中达到平衡。启发人们做人做事要把握度和分寸。正所谓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不矫枉过正。在顺境时应心存感恩、戒骄戒躁;在困境中,应满怀信心和希望,坚持下去,终会迎来光明。如同节气所揭示的那样,三九严寒,冷到极致,但大寒之后便是立春,将春回大地,温暖人间。正如那句名言:“严冬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