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观山随笔

“熬”好了便成熟了

时间:2023-10-01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吴 涛

  在越南抗法战争进入胶着状态的时候,越共领导人胡志明专程到中国来请教取胜之策,当时中国一位有着“战神”之称的元勋在综合分析了战情战势战况后,在胡志明的手心里给出了一个字的战略建议,那就是“熬”。胡志明心领神会,回去后依此执行,最终取得抗法战争的胜利。

  “熬”的本意指的是一种烹调方法,即将粮食等放在容器里用文火慢煮或干煎。“熬”这种烹调方法的要点在于持续小火、慢慢煮煎;对于操作人而言,关键的要求是耐心和定力。“熬”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一个较短的时段内是看不出变化的,需要时间的累积、能量的聚集。“熬”的大忌在于急于求成,一分钟就几次打开盖子看的话,大概率是“熬”不熟的了。“熬”可以分为点火、煮煎和起锅三个阶段,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煮煎的过程,过程中坚持住了,“熟”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回过头来我们再想想其他的事,大底也是分成开始、过程、收尾三个阶段,过程阶段把握好了,基本上都可以收获一个满意的结果。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将抗日战争划分为防御、相持和反攻三大阶段,并指出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强调相持阶段的极端重要性。在中国人的传统烹饪理念里,“熬”是慢工细活,“炒”是快进快出,“熬”出来的菜要比“炒”出来的菜更有营养,因为“熬”的用时要长,食材里的养分释放得更充分。现在不少人喜欢吃“快餐”,“快餐”重视的是效率,营养却不一定能得到保证,因而有人称之为“垃圾食品”,原因就在于“快餐”没有经历“熬”的过程。其实在工作等方面,这个道理也是适用的,过程是保证质量的关键,任何不重视过程只追求快出成效的方式都属于“快餐式”工作法,其产生的工作成果看起来挺好,但营养却是不保证的。

  “熬”还有一层引申意义,指的是“忍受,耐苦支持。”这应该是从被熬食材的感受发散出来的意思,被小火长时间地煮煎,肯定是一件十分难受、十分无奈、十分苦难的事情。但是从烹饪的角度上看,不“熬”的话,就难以熟透,或者难以入味,或者难以至佳,因此“熬”是成熟之前提、美味所必需。“熬”虽然痛苦,但不“熬”就没有味道。其实人生经历又何尝不是如此,高考对于中国的高三学生来说,“熬”的经历和体会都是异常深刻的,有不少人甚至一辈子都在回味和消化,但是经过高考的“熬”炼后,很多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成长得到一次难得的历练。“熬”的关键在于坚持和忍耐,坚持住就会成熟。在困难面前、逆境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放弃、忍耐不懈气。无论何时,一定要确信是因为坚持才有希望,而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

  “熬”最核心的不是忍耐的行为,而是意志和决心、是格局和境界。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在挫折之下屡败屡战、在逆境之中坚强而不沉沦,耐得住寂寞、扛得起白眼、咽得下委屈,最后一定能够“熬”铁化铜、煮石煎土,功德圆满。故可谓食不“熬”少营养,人不“熬”难成长,“熬”好了便成熟了。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