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奋斗者致敬
时间:2023-09-05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张世胜
今年6月29日,红旗渠特等模范任羊成去世,享年95岁。2019年单位组织到红旗渠开展专题培训,我们有幸聆听了任羊成劳模讲述当年修渠的故事,很受教育和触动,因而留下深刻印象。任羊成走了,但像他那样千千万万老一辈奋斗者铸就的红旗渠精神却在教育鼓舞一代又一代人奋力前行。让我们向奋斗者致敬!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当时人民群众吃饭穿衣都成问题,生产技术也很落后,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河南林县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的豪迈气概,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于1960年2月动工修建红旗渠。历时近十年,数万修渠大军靠人挑肩扛、一锤一凿的笨办法硬是在太行山上开辟了一条“人工天河”,终于将漳河之水引入林县,彻底解决林县千百年来干旱缺水的难题,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太行山上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当我们走在红旗渠那石砌的岸堤,渠水从脚下缓缓流过,看太行山一片郁郁葱葱,听山间欢快的鸟鸣,感受的是一幅美丽的太行画卷,可能已联想不到当年千军万马战太行的情景,也难以体会当年修渠的艰难。为了修建这条渠,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林县人民挑战生存极限,以血肉之身、顽强意志,与恶劣环境作斗争,历经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有的为此付出了生命,也涌现了一大批英雄模范。
在现场教学中,我们有幸聆听了任羊成、李改云两位劳模讲述当年修渠的故事。任羊成当时担任除险队长,他带领队员腰系大绳,飞崖走壁,凌空除险,干的是最危险的活。有一次除险中一块石头砸在他嘴上,三颗牙齿横在嘴里,鲜血直流,他取掉牙齿,忍着巨痛,继续除险,直到完成任务。他常常身体受伤,在“鬼门关”游走。他说自己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都没有敢想过能活到60岁,没想到却活到了90多。李改云当时是妇女营长,一次在工地为抢救一名16岁的女青年自己却被埋在塌方的碎石里,被刨出来时,生命垂危,是河南省委派直升机接送到郑州抢救,才保住了性命,但右腿却终生残废。《愚公移山》里的愚公是因为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背走了两座大山。这两位劳模也可能是可歌可泣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故而让他们只是与死神擦肩而过,并让他们健康长寿,去讲述和传承红旗渠精神,见证时代的变迁,家乡的巨变。两位劳模的事迹,不由的让我想起了一首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十年修渠,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留给后人的是宝贵的精神遗产----红旗渠精神,林州向世人展示的是闪亮的“红旗渠”名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如今的林州,再也不是太行山下那个穷山恶水、十年九旱、贫穷饥饿、民不聊生的林州。几十年来,林州人发扬红旗渠精神,与国家发展的脚步同行,走过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奋斗历程。血汗没白流,旧貌变新颜,那宽阔的红旗渠大道,那鳞次栉比的高楼,那干净整洁的街市,那和谐安宁的村落,还有那青山绿水的环绕,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幸福美丽的新林州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当年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任羊成、李改云可能做梦也想不到今天的变化。不忘初心,不忘先辈,饮水不忘修渠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就是对当年那些建设者、奋斗者、牺牲者最好的告慰。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