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是归处
时间:2023-08-22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 字号:[ 大 中 小 ]
《心安即是归处》收录了季羡林具有代表性的散文60余篇,全书展现了季羡林先生百年的生命智慧,以及他与世界的相处之道,给予内心焦灼者以安定的抚慰,用质朴的文字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念:无论是对自然、对他人、对自己,心安即是生命的归处。季羡林先生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类行走于天地,生命依赖于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破坏,我们正逐渐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我在延边吃的第一顿饭》一文中,季羡林先生借用鱼儿的口吻,表达了自然对人类的不满、不屑和警示。最近,全球连续发生的火灾、暴雨、洪水、地震等灾害,可能又是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珍爱、保护和拯救自然,对待自然得以心安,终将获得平静与安宁。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复杂网络,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需要面对他人,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季羡林先生认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关键是真诚和宽容。真诚地待人,不允许虚伪和欺骗;宽容地对待他人,理解与接纳。在《傻瓜》一文中,他强调的“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会成为傻瓜”观点,朴实的语句道出了与人相处的真谛。正如俗话说:“对事要三分为己,七分为人;对朋友要三分认真,七分宽容;对命运三分信天,七分靠自己。”
人们常说,复杂的不是世界,而是人心,可能处理个人思想情感是最难的,但处理好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是我们处理其他关系的前提。当面临内心的挣扎和冲突,不妨学学季羡林先生的人生信条:真实。人活在世,经历的多了,反而变得坦然了,不论是幸福还是磨难,或许多年之后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而在当下,我们就应该做真实的自己。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有“心安即是归处“的感受,平凡之下的人生,也是我们回归初心的道路!
“人生是一场旅程,这场旅行很短也很长,因此不妨乐观一些,去攀一座山,去爱一个人,去追一个梦,去赏一场景,不必焦虑,不必彷徨,生活没有标准答案,当下即是最优。”守住自己的初心、本心,珍惜当下、热爱生活、努力工作,只要无愧于心,便是心之所向的美好生活。愿有一天,我们都能像季老先生一样,因为心有归处,因而淡定从容;因为无畏无惧,从而潇洒自在。(贾永刚)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