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观山随笔

我们为什么能赢

时间:2023-08-01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总工会组织部       字号:[ ]

  《亮剑》是我最喜欢的抗日题材战争片,我前后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每一遍都感觉热血沸腾,每一遍都有新的感悟。

  主人公李云龙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是敢想敢干,打仗鬼点子多,但这并不能解释他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在李云龙率独立团攻打平安县城时,八连——独立团的一个普通连队——带着县大队和区小队奉命在不明高地阻敌增援。这个“七拼八凑”临时组织起来的部队,居然阻日军一个野战联队近8个小时。与其说是李云龙的传奇,不如说是这支军队的传奇。

  战斗至最后一人,拥有一支这样的部队是所有带兵将领的梦想,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据统计,冷兵器时代,5%的损失就可以导致一个部队溃散,而伤亡10%仍不散的属于强军。近现代军队可以忍受30%的损失,二战的西方军队投降与战死比通常为4:1,一支军队遭遇到1/4-1/3的伤亡,西方军队就不会打下去,就相当于崩溃了。当然,古今中外也有悍不畏死的强军,秦军、虎贲军、玄甲军、岳家军、戚家军,每个朝代都有一些强军。二战时期的德军、苏军、日军,也有不少伤亡超过20%甚至50%,仍在战斗的部队。

  从战斗意志来讲,加强版的八连已经跻身强军行列,但这并不是孤例,共产党领导的许多部队都能做到。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整个山头被炸松1-2米,志愿军先后投入21个步兵连,每个连队都战斗到最后,建制没了重建,有的高地反复争夺28次,有的连队伤亡率达到500%。这种以连为单位的小单位战斗,更能体现每一个战士的思想。

  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能战至最后一人?回顾我们党的建军史,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1927年9月秋收起义爆发,毛泽东同志把部队引向罗霄山脉建立革命根据地。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部队伤亡不断,士气低落,不少士兵逃跑。路经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时,毛泽东对部队进行改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这一重要原则,并在“古田会议”中进一步明确为“党指挥枪”,成为无产阶级的建军路线,开启了共产党的强军之路。

  共产党拥有共同的远大理想。《孙子兵法》中提出“上下同欲者胜”,短期目标可以暂时凝聚人心,目标实现后往往会迷失方向、失去斗志。我们党不仅有夺取全国解放的短期目标,更有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创造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的长期目标。这个远大的目标可以长时间凝聚人心。

  党支部在战士身边,党员也在战士身边,普通士兵通过党员和党支部了解了解共产党、了解共产主义。战士们会自觉不自觉的向党组织靠拢,为共产主义终身奋斗。通过政治建军,我们把一支由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建设成一群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这就是为什么李云龙那一年多时间扩充三倍的部队,加上前来支援的友军,也能战至最后一人。李云龙的个人魅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共产党的部队,是一群有着共同理想的革命战士。

  时代造就英雄,英雄往往是以集体的形式存在的。在那将星璀璨的时代,李云龙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这是个人的传奇,更是集体的传奇,时代的传奇。

  道德组歌《听党指挥》中这样唱道,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不变的军魂。我们党赋予军队生命、力量和灵魂,军队因党而诞生、因党而成长、因党而强盛,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必将紧跟党的脚步,取得更巨大的成就,开创更辉煌的未来。(向维诚)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