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开“八九”是真谛
时间:2023-07-05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吴 涛
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林清玄曾写过一篇名叫《常想一二》的文章,讲的是他给朋友题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常想一二”,下联是“不思八九”;横批是“如意”。林解释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生命里不如意的事情占了绝大部分,因此,活着的本身就是痛苦的。但是扣除了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林劝诫朋友“不思八九”,本意大概是劝诫朋友不要被“八九”之事困扰、更不宜困顿于“八九”之事,而不是劝诫其朋友视“八九”之事如无物、抛“八九”之事于云外。“八九”之事占据了生活的绝大部分版面,那自然是无法回避、必须妥处的重要人生课题了,处理得不好,就会黑化生活的底色;处理得好,就能提高生活的成色。而“八九”之事处理得好与不好,取决于能否看得开。
看开“八九”,第一个关键是提高站位。稻盛和夫曾说过:“站在一楼,有人骂我,我听到了很生气;站在十楼,有人骂我,我还以为他在跟我打招呼;站在一百楼,有人骂我,我放眼望去,只有尽收眼底的风景。一个人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他没有高度,高度不够,看到的都是问题;格局太小,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高度上去了,格局也就打开了,站在一楼,就看到一楼的风景;站在十楼,就看到整个小区的风景;站在一百楼,就看到整个城市的风景。高度上去了,就会跳出具体事务之外,形成全面的认知,林清玄因此感悟说:“苦难对陷入其中的人是以数量计算,对超越的人却变成质量。数量会累积,质量会活化。”
看开“八九”,第二个关键是改变心态。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中有这样一句话:两个人从铁窗里朝外望去,一个人看到的是满地泥泞,另一个人看到的却是满天繁星。不同的心态,最终产生的结果也会大不相同。因此有人认为世界犹如一面镜子:你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人生在世,心态决定一切。同样的困难,有人视之为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生之苦海,有人则视之为人生最肥沃的养料,无他,心态不同耳!生活中“八九”之事常见常有,与其说是对能力的考验,不如说是对心态的考验,因此林清玄才说:“如意”或“不如意”,并不是决定于人生的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
看开“八九”,第三个关键是坚守责任。什么是如意?不要去查字典,也不要去问度娘,因为那里给出的答案,总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或者时候;如意是什么?不需去问古人,也不需去问今人,因为别人的答复也总是不一样的。如意如否是社会个体对社会环境的经历和判断,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个体性和即时性,自然没有统一的、一成不变的答案。在期望和祝福里,生活总是充满着如意,因为人们都知道现实生活里除了如意之外,更多的是不如意。浏览世间,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人基于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岗位责任在“八九”之事面前坚持、坚守,并奋力推进“八九”之事转化为“一二”之事,因此有人说生活不仅仅是享受美好时光,更是要讲好自己不愿意讲的话、做好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见好自己不愿意见的人。有些事情不是你不能看开,是因为你的责任还没有压身;一旦你的责任在身了,你就能看开许多不如意的事情。
生活就是如此,人生如意在“一二”,看开“八九”是真谛。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