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
时间:2023-06-12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总工会权益保障部 字号:[ 大 中 小 ]
在我的日常歌单里,民谣并没有占据很大的篇幅,特别是那些已经火出圈的成名歌手,更不在我的播放器选择之中,毕竟民谣对自己的描述就是“小众和遗世独立的淡然”。这种对民谣或多或少的固有标签印象,在这个春夏之交被一首歌悍然击碎。
第一次在商场吃饭听到《我记得》,并没有多惊艳或是眼前一亮的感觉。这首22年7月才面世的歌曲作为赵雷《署前街少年》专辑的一份子,如同沧海遗珠,通过时间的发酵和口耳相传的推广,特别是现在发达的社交影音分享,才逐渐被大众解读,被钟爱民谣的和路人粉丝们奉为圭臬。犹记得初听到这首歌,只是觉得在商场嘈杂的环境中,这般的旋律安静而温婉,延续了民谣娓娓道来的一贯风格,一旦回过神,即使那般混乱和无序,脑海中仍萦绕着歌词,就像赵雷在耳边叙述一个故事,穿过了山谷,穿过了海洋,随风而来,扑面而来。
于是回到家的我,毫不犹豫地掏出手机搜索了这首歌曲加入自己的歌单,并开始了为期一周半的单曲循环。按我的个人习惯来说,听到一首让我感兴趣的歌,适当的单曲循环有助于我对它进行“解剖”,我试图寻找它吸引我的核心所在,满足我的好奇心之余,找到它“好听”的魔力源泉。
奇怪的是,听了一遍又一遍,许久我都没明白这首歌那种奇特的共鸣来自于何处,是那些充斥着回忆感的歌词吗?似乎是又差了一些感觉;是乍听之下那舒缓安静的旋律?也似乎有可能但仿佛又不完全来自于此;那么,是整首歌的氛围和它所描绘的这个故事?答案或许就在这里。
直到,我看到了歌曲的MV《妈妈》,才了解了赵雷对这首歌的定义,开头这几句歌词:“我带着比身体重的行李 游入尼罗河底 经过几道闪电 看到一堆光圈 不确定是不是这里。我看到几个人站在一起 他们拿着剪刀摘走我的行李 擦拭我的脑袋 没有机会返回去。”这是立足一个婴孩的视角,游过羊水,被摘除胎盘,作为新生儿从妈妈的腹中降生的过程描叙,写到这里,低头看一下我微隆的小腹,我想,能让初为人母的我被它打动的原因已经呼之欲出,更逞论副歌中跨越前世今生对母子的追忆以及那一声声“快来抱抱,快来抱抱我”的呼喊,我想,共鸣的无疑是母性。
第一次认识赵雷是多年前的中国好歌曲节目,他在导师面前演绎的原创歌曲《画》天马行空,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才华,更获得了刘欢“此子必火”的预言,不过彼时的他歌曲并没吸引还是学生的我,之后《成都》的大火也是一样,能够读出他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能感受到他写作歌词时关注细节关注质朴真诚的心理,不过从没有哪首歌能像《我记得》一样打动我,即使抛开歌颂母爱的中心思想,立足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这一角度,这首歌也在试图弥合时空是个圆圈这一理念,试图描绘“平行时空”,描绘“前世今生”,描绘“失忆着相聚”这个永续人世间美好的话题。人有生老病死,精神却能够传承与延续,能够抓住这一点并我这个听众感受这一点,弥足珍贵,就像歌曲评论中一条所讲一般:听完这首歌,我很想拥抱,抱抱已经失去的人,抱抱还在身边的人,抱抱我的孩子,抱抱我的母亲。
用一个个这一刻的感动,让我会记得,会记得这首歌,也会记得所有的好。(张如意)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