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观山随笔

骨肉恩岂断 男儿死无时 ——读《长安的荔枝》随想

时间:2023-03-09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总工会办公室       字号:[ ]

  最近读了马伯庸先生《长安的荔枝》,全书约9万字,篇幅很短,全文围绕“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讲述一个小人物“荔枝使”李善德的故事。正如杜甫《前出塞·出门日已远》中“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所说那样,人在巨大重压下,潜力是无穷尽的,为了家庭,为了生存,由绝望到拼死一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饱满,史学知识丰富,语言诙谐讽刺,一天读完,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一颗岭南的荔枝,牵引出多少人情世故,红尘纷杂,沉浮浩浩。开篇一个苦哈哈的房奴、一个职场“小白”李善德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要在一线城市买房,要贷款,由此改变他的人生。也正因为要憧憬美好生活积极还贷,所以中规中矩的李善德轻易就被送上了去岭南的路途,去完成那个显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皇帝宠妃递送新鲜荔枝。他甚至要为最坏的结果做打算:命丧黄泉之前与妻子离婚,让妻子、孩子规避债务。绝望之余,直到杜甫讲的一个老兵励志故事,才让李善德握着纸卷的手腕突地一抖,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胸中漾开,决心奋力前行。

  岭南的路途,任重道远,甚至于“连做噩梦都在工作”。岭南至长安,辗转四千余里,从砍伐荔枝树、瓮装蜡封、隔水隔冰、竹箨固藏、驿站更替……其中还有古代保鲜、水陆交通等自然科技和人为掣肘等条件制约,尤其是对沿途风景的描写,极具画面感,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好像有真的人物浮现在眼前演电影一样。语言不失幽默风趣,扣人心弦,有升华,有感动,有难过,有气愤,也有为李善德紧张着急,为阿僮遭到背信弃义而心疼不已。

  为了保命,李善德殚精竭虑失去了诚信友情,甚至隐隐变成自己曾经最憎恶的狐假虎威的酷吏。他理解到位上司意图,分清各方利益关系;做事抓主要矛盾,找对人,遵循流程又不拘泥于流程;实践出真知,不怕麻烦抓细节;汇报工作说重点,论点突出,数据图表化,最快速度引起领导注意;计划外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圆滑处事,有功不尽揽,有过勇担责等。硬是从职场“小白”把自己逼成了职场“精英”。正如他自己所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李善德看到耗尽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多少性命牺牲于此,才得以让杨贵妃吃上荔枝的深刻现实。好在他遵从自己的初心,直面权贵,敢于为百姓发声,这才是我最为感动的。正如他妻子的一次旁白:“其实他去找杨国忠之前,跟我袒露过心声。这一次摊牌,一家人注定在长安城待不下去。只要我反对,他便绝不会去跟右相摊牌。可这么多年夫妻了,我一眼就看出他内心的挣扎。他是真的痛苦,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家人,仅仅是为了一个道理,却愁得头发全都白了。十八年了,他在长安为了生计奔走,其实并不开心。如果这么做能让他念头通达,那便做好了。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他在大乱之年因祸得福,终归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平静。与此同时,还有一种精神能让人冲破这一切阻滞,那就是豁出命去守护我们所珍视的东西,她带来闯劲,也让我们不至于最终活成自己所讨厌的样子。李善德就是凭借这种精神,对得起职责,更对得起家人,让我们体味贯穿古今的共性,更容易与古代的“自己”共情。

  此事起于贵妃一句无心感叹,终于贵妃的一声轻笑。自始至终,大家都在围着贵妃极力兜转,眼中不及其余。至于朝廷法度,就像是个蹩脚的龟兹乐班,远远地隔着一层薄纱,为这盛大的胡旋舞做着伴奏。兴师动众,铺张浪费的表象背后只为贵妃颦颦笑颜,就已无声昭告辉煌的“盛唐”一去不复返,明示着每一场兴衰荣辱都有迹可循。

  马伯庸先生把他对历史的熟稔与现实关怀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笔能直击人的内心,写的是古人,却经常让我们看到自己,这部《长安的荔枝》就是如此。希望我们都能像李善德那样:绝境之地,拼死一搏;几遇挫折,未失本色;坚守底线,在纷繁的世间巧遇福祉。书如荔枝,甘甜不腻,偶得解渴,回味悠长。(董波)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