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观山随笔

淡泊心自远 廉洁品自高 ——游惠山古镇清官祠有感

时间:2023-03-07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总工会       字号:[ ]

 陈一方

  行走在惠山古祠堂那由金山石和青砖铺就的深巷小径上,犹如穿越在一条历史悠久的文化长廊中,数十个历朝历代的清官祠错落相间地分布其中,清廉自守的唐代贤相陆贽的陆忠宣公祠,留下传颂千古佳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文正公祠,北宋理学的开山祖师、《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的光霁祠……规模不小的清官祠堪称“古代廉政文化展览馆”,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信息,还包含着丰厚的廉政文化。每一座祠堂就是一个丰厚的故事,徜徉其间,细细品读宋代名相李纲、理学大师朱熹、铁面青天海瑞等16位清官廉吏的廉政事迹和廉政思想,不禁发出“淡泊心自远,  廉洁品自高”的由衷感慨。

  古人留下了诸多守廉故事和名言,无一例外说明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启示我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何种角色,位不在高,守廉则馨。廉洁奉公,“权为民所用”,勤勤恳恳地为人民大众服务,不以权利谋取私利,这是一切领导干部乃至所有公职人员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获得恒久快乐的必需条件。

  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因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环境,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心态。不同心态导演的人生过程与结局是绝然不同的。美国成功学学者拿破仑·希尔关于心态的意义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这句话以及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人生结局。健康心态是演绎完美人生的重要基石。古往今来,有一大批用健康心态成就成功人生的代表性人物,比如包拯、于谦、周恩来、郑培民、孔繁森等,他们无论身处什么环境和岗位,无论面对什么挫折和诱惑,永葆一颗平常心,不为难所退、不为情所困、不为利所惑,始终做到从容淡定,用良好的心态导航自己的人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古人说得好:“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敬我能而敬我公”如果利用手中的权利行一己之便,贪一己之利,那么终将会落得身败名裂,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的下场。杭州市原“三多”市长许迈永、抚顺市原“三最”女贪官罗亚军贪污腐败的事迹将被历史永远地刻在耻辱柱上。他们丧失了作为共产党员应有的信念与坚持,他们忘记了作为共产党员应有的亲民与奉献,他们迷失了作为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与方向!

  《荀子-正名》中有道:“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人的欲望是一个无底洞,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只有节制欲望,廉洁自律,才能够实现最有价值的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为官廉洁清正的人,常常是个乐观主义者,因为他们一心为公,光明磊落,个人除了国家按规定给予的待遇以外,别无他求,安于过普通人的生活。这大有《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当然,这种境界是建立在道德修养上面的,如果只是因为畏惧法律,为了保住职位而不敢取,不敢贪,那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廉,也无法摆脱内心的欲望,只有从思想上抵制腐败的不良之风,做到理明而不妄取,这部分人才是真正的廉,才能摆脱欲望,做到常乐。思想家爱默生曾说过:人的伟大并不在于一定要有多高的地位,而在于生活在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因为名利是渺小的,事业是伟大的;职位是暂时的,人格才是长久的。我们如果能够保持一份平和健康的心态,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就能够做到坦然面对功名,从而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

  古人说“唯俭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这种淡然的人生观是廉洁从政的基础。廉洁似水,润物无声;廉洁如风,无微不至,所向无敌;廉洁似书,熏陶他人,陶冶自己;廉洁如茶,清品悟人生!

  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即便是在封建社会那混浊的官场中,依然有许多出淤泥而不染、严于律己、奉公守法的清官廉吏:官居二品的海瑞“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被世人称为“五胆忠臣”的范仲淹“虽位充禄厚而以贫终其身”,“其殁之日,身无以为殓,死无以为丧。”……他们的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