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传统行业、民族工业遗产之

———缫丝业:无锡的蚕儿无锡的丝

时间:2009-8-1    [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文/杨儒超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屋里养着勿少蚕宝宝。”记得幼时随父亲去前洲乡下老家,轮船出了北门黄泥头,一过外高桥,映入眼帘的,便是大片大片碧绿生翠的桑树田。据《无锡丝绸工业志》记载,自泰伯奔吴教民栽桑养蚕,无锡地区养蚕缫丝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

  一八六零年,无锡北门外的寨门最早出现了成片桑田,以后,无锡地区的桑田规模越来越大。到一九三零年左右,无锡地区共有桑田二十五万亩,养蚕户十六万多户,年产鲜茧二十四万担。

  晚清时期,无锡地区每担鲜茧的价格可买米十二、三担,至民国初期,每担鲜茧的价格也可买米十来担。养蚕的农户每年可通过养蚕获得约八十元银圆的收益。以前,由于没有什么其他副业,养蚕经济价值既高,种桑养蚕、作茧缫丝便逐渐成为无锡地区农民的主要家庭副业,也是农家一年所有开销的重要收入来源。

  自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后,门户开放,中国高品质的生丝大量出口到欧美各国,成为欧美上层人士、娱乐明星们身上不可或缺的高档丝袜、内衣、裙衫的主要原料。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无锡永泰丝厂生产的“金双鹿”名牌丝,在美国市场可卖到一千六百两纹银一担(六十点五公斤)的价格,且供不应求。

  中国蚕丝出口需求的旺盛,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作为江浙两省主要蚕丝产地的无锡地区的养蚕缫丝业的发展。据统计,无锡地区在一九一九年已拥有缫丝厂十一家,到一九三五年达到了五十余家,年产白厂丝五千七百多担,其中绝大部分经上海港外销到欧美各地。当时,无锡的丝厂总数占到江苏全省丝厂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无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丝都”。

  无锡缫丝工业的发展,一是离不开太湖地区适宜栽桑养蚕的气候、土壤和适宜缫丝的优良水质及相对廉价的工费。二是离不开便利的水陆交通及靠近上海这座对外开放的口岸。同时,还离不开后来被称为“丝业大王”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无锡民族工商业先驱———薛南溟、薛寿萱父子所作出的贡献。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的时期,一八九五年,薛南溟与上海英商大明洋行买办、升昌铁行老板、无锡人周舜卿合伙,投资五万两白银,在上海七浦路开办了永泰丝厂。

  到一九零五年,在经历了几番波折后,经永泰丝厂总管车(技术厂长)薛润培介绍,薛南溟别具慧眼,聘任了懂技术又善管理的上海纶华丝厂总管车———浙江海宁人徐锦荣为经理,且放权委托徐锦荣全盘主管永泰丝厂的一切厂务。由于徐锦荣管理得当、经营有方,注重质量,重视品牌,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不但永泰丝厂逐步走出困境,扭亏为盈,且永泰丝厂所产的“金(银)双鹿”牌白厂丝因为质量好、销路广,品牌响,在国外市场售价比其他厂生产的厂丝价格平均要高出百分之十五以上。一九二一年,由徐锦荣带队的中国丝业界代表团在参加美国纽约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时,永泰丝厂生产的“金双鹿”牌白厂丝获得了博览会“金象奖”。

  具有开拓精神的薛南溟在尝到办厂的甜头后,很快抓住时机,在无锡城里陆续购进和创办了锦记、隆昌、永盛、永吉等四家丝厂,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薛氏企业在沪、锡两地共拥有丝车一千八百余台,工人四千多名,成为无锡丝厂业之首。

  一九二六年,永泰丝厂从上海搬回无锡,恰好薛南溟的第三个儿子薛寿萱从美国留学回国,薛南溟便将丝厂事务逐步交与薛寿萱处理。由于薛寿萱在国外学过管理,有较先进的管理理念,自他接管丝厂事务后,运用先进的资本运作管理方法和理念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仅使薛家的永泰系列丝厂成为无锡丝业的魁首,还引领了无锡的缫丝业在丝厂规模、从业人数、蚕丝品质、外销数量、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品牌信誉度、竞争力等方面逐步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列,创造了无锡缫丝历史的辉煌。无锡,也因迅速兴起的缫丝业而成为江浙两省的茧丝集散地,无锡“丝都”之称不胫而走,扬名海内外,也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值得追寻的回忆。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技术支持:无锡泰得利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