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在不断进取中实现

———记无锡市劳动模范、江阴市茂达棉纺厂挡车工叶除芳

时间:2009-8-1    [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文/邵荣生

  1992年,随着纺纱业务的不断扩大,江阴市茂达棉纺厂外出招收了第一批纺纱女工,叶除芳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茂达棉纺厂。这个来自泰兴的农村女青年从此在厂里生产第一线一干就是17年,为茂达棉纺厂的发展,为祝塘这个第二故乡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叶除芳是一个敏于行而讷于言的人,从一个朴实的外地农村少女,迅速成为一名熟练的纺纱挡车工,的确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作为茂达棉纺厂第一批外来农民工,首先必须克服语言上的障碍。那时,许多本地员工还不习惯讲普通话,那极不标准的普通话听起来就好像是外语,虽然有师傅在一旁指导操作,但因为她听不懂,所以学起来相当困难。刚进厂时,叶除芳在并线车间工作,她常常一看那飞速旋转的机器就神经紧张。语言上的障碍、机器的轰鸣声、蒸笼似的工作环境、学技术的艰难、“三班倒”的不习惯使不少和她一起来的姑娘选择了离开,可叶除芳没有退缩。她上班时跟着师傅练,回到宿舍也带上一大把线头练,手指被纱线磨破,痛得她直掉泪,她忍着痛贴上胶布,第二天又接着练。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反复练习,手指磨破了多少回,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进入到操作能手行列中去了。第二年厂里召开职工操作运动会,她战胜厂里许多资深操作技术能手,获得了并线操作第一名。

  叶除芳并没有就此满足,每次厂里邀请教员来讲课、培训,她总是坐在前排,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她努力学习新工艺、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10多年来,她练习操作技术的劲头从来没有松懈过。由于她技术过硬,又肯学肯钻研,因此,每次厂里引进先进设备、外出学习,给大家操作示范的都是叶除芳。从传统纺纱机到国产气流纺机,再到进口气流纺机,她的工作岗位见证了企业设备的更新历程。她每一项工作都力求做得最好,纺纱厂里每两年一届的操作运动会,获奖者名单中她总是排在前列。2008年,在厂第十七届操作运动会上,37岁的她战胜众多年轻选手,荣获“气流312工序”第一名。

  她不但自己的工作力争又快又好,还积极参加厂工会组织的“结对带徒”活动。随着企业的发展,一批又一批的新职工和外来女工进入茂达棉纺厂,许多新工人仰慕叶除芳高超的操作技巧,喜欢她待人的诚挚,纷纷要求做叶除芳的徒弟。叶除芳为了让她们尽早掌握操作技术,将自己反复摸索练就的操作“诀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们,进行手把手的“传、帮、带”,使她们由生手到熟手,并逐渐成为操作能手。

  她积极参与厂生产技术创新活动,厂里制定有关纱线产品标准、操作规程,向她征求意见时,她总是亳无保留地全盘托出自己的操作经验。厂技术科研制、开发新产品,产品试验期需要一些技术能手配合,她总是积极配合。2008年,厂里四个系列的新产品通过省新技术、新产品鉴定,其中也有叶除芳等一线工人的功劳。

  当一名纺纱女工很苦。每天三班倒,当班时每个人要看管多台机器,期间要片刻不停地来回巡视,随时接上断了的纱头。许多工人能完成定额任务已经不错了,但她总是主动要求扩台,人家一人看管2台机器,她一人看管4台机器,比普通工人多出一倍。记得6年前的春节,她回家探亲,假满即将回厂时,独生儿子发烧住院。公公婆婆要她等儿子病好后再回厂上班,但她一想到车间人手紧,生产任务重,就强压着挂念,毅然回厂工作。进厂17年来她没有旷过一次工,也没有迟到早退过一次,年年出满勤,年年超额完成任务。

  尽管叶除芳户籍在外地,但她把自己当作茂达棉纺厂的一分子,始终以“茂达”为荣。她勤勤恳恳工作,真心实意待人,她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在厂内遵守厂规厂纪,乐于助人;在厂外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她所做的一切得到了企业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多次被评为企业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和祝塘镇“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以及江阴市、无锡市的优秀农民工。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技术支持:无锡泰得利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