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下五洋捉鳖 为祖国的深潜事业献身

时间: 2011-07-19     [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文/ 叶 聪

  我是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布置的主任设计师、建造师和潜航员。2009年和2010年的夏天,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的试验取得了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 3682米,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海试的成功实现了我国海洋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标志着我国继美、法、俄、日之后成为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象征着我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能够真正拥有海洋世界蕴藏着的丰富的物质资源。

全国五一奖章叶聪一.JPG

  非常幸运,我的职业生涯一直伴随着蛟龙号的成长,接下来,我以一个青年科研人员的身份向大家汇报一下研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工作的感受。

  首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必须和各行各业紧密结合起来,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写过很多的论证报告,水面的、水下的、有人的、无人的、军用的、民用的,好多都是石沉大海,为什么?国家战略或者经济形势不支持,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这就要求科研人员除了懂技术还要懂政策、懂市场、甚至能运营、能操作。载人潜水器国外50年前就开始做了,蛟龙号立项之前702所向国家推荐了十年,直到2002年大洋资源勘探有了需求,国内的技术水平基本具备,项目才上的马。

  专业上,特别是在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要求理论紧密地结合实际,在数字上不能打马虎眼,我是潜水器总布置的主任设计师,计算和调整潜水器的重量和浮力是我的主要工作,看似简单的四则运算,初中生都会,但是准确度必须做到小数点后好几位,因为在海水中浮沉,轻了你下不去,指标达不到;重了你上不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就没有了保障。

  多学科也对科研人员有更高的要求。总布置工作是一项和人打交道的工作,蛟龙号有十几个分系统,比如结构、推进、供电、观通导航与控制、生命支持等等,学科跨越很大,如力学、机械、电气、医学等,每个分系统都有自己的任务指标,但最后都要通过总布置来协调,服从总体,从而集成一个可靠实用的潜水器。一个总布置设计师,对每个专业都要学一点,这样才能在两个或者多个系统发生矛盾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一开始是浅浅地学,但是载人潜水器从600米跨越到7000米,项目参加单位超过100家,时间接近十年,研制的难度和机会的珍贵可想而知,通过这个项目,我和我的同事们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蛟龙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无论是它的耐压结构,还是生命支持系统,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海上试验来验证和改进。而试验背后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下潜,就意味着必须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试验海区往往远离大陆,我和家人仅仅通过早晚的两次电子邮件联系。用短短数语,抚慰他们的牵挂、担心。一次,由于会议时间延长,我耽误了给他们报平安,第二天早上就收到好几封询问的邮件。其中父亲的邮件是凌晨发送的,说:“今晚一直没有收到你的邮件,真让人挂念”。新婚的妻子不愿意独自在家里牵挂我,于是选择一个人去旅行、走亲戚,她开玩笑地说:“咱俩真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每次舱口盖关闭的那一刻,我就告诫自己,要相信设计建造团队科学可靠的设计,断绝一切杂念,任何影响正常操作水平发挥的胡思乱想只会添乱。目前,我已累计下潜试验超过30次,累计在水下的时间已达5428分钟,是我国操作潜水器下潜次数最多、下潜累计时间最长的一员。我作为唯一的主驾驶员,负责潜水器操作和水下作业的决策,克服和解决试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为我国进行更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和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做科学,信科学,但是科学对自然的了解也是不断进步的,所以必须敬畏大自然,这是多次海上试验给我的最强烈的感受。拿海上试验来说,和火箭上天要选择时间窗口一样,潜水器下海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及合适的下潜人员。作为一个潜航员、也就是潜水器的主驾驶员,对身体是有一定要求的,我并不符合,起码体重是超标的。为什么我承担了这个任务?从管理上面来讲,装备没有交付给客户,不可能让客户去操作和担风险;在所有的候选人里面我的总布置主任设计师的经历让我最了解潜水器的工作流程和应急操作指南,在5名参加中美首次联合深潜工程的人员中只有我愿意承担这个任务,在上百小时的水池试验中我承担了大部分驾驶任务。我的工作目标起初不是冲着潜航员这个目标,是丰富的工作经历成就了我。

  从业十年来,我切身感受到了海洋工程领域的巨大发展,形势比人强,推着你向前。所以干科研要有激情,如果不敢想,不把目标定高一点,那就不是失去发展机遇的问题,而是被淘汰的问题。另一方面,年轻的科研人员要淡定,虽然乱花迷人眼,油盐酱醋茶,但是必须抓紧主线。明确一块专业领域,刻苦钻研、与时俱进地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不辜负命运和机遇的垂青。我相信,在今年的5000米试验以及将来的7000米试验中,蛟龙号会成为世界潜得最深、用得最好的载人潜水器,中国人“能下五洋捉鳖”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作者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02研究所主任设计师)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 当前为第 1

技术支持:无锡泰得利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