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想到现实有多远
时间:2025-09-22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张世胜
近期阅读王沪宁1994年所著《政治的人生》一书,其中有这样一篇记述:
11月12日 星期六
今天见到L院长,他刚刚从日本访问回来,说在奈良参观了日本研究“信息高速公路”的实验室,颇受震动。日本已经搞了一个300人的实验计划。根据设计,要达到的是托夫勒所说的“电子小屋”。到那时,人们将在家里办公,一切文件将通过电脑系统来处理,不必在统一集中的办公室中办公;人们将在家里学习,可以在电脑系统中调看全国甚至世界上最好的教授的课程,同时可以双向对话,回答疑问;人们可以在家里购物,各种商品将在电脑中显示,选中之后由商店专门送来;可以在家里看病,各种药品可以直接从电脑中选取,X光之类的处理可以由专门的车辆送来;人们可以在家里选择上百种电影看,由统一的处理系统播送到家里;人们可以选择全世界的电视节目,大概可以在600种左右,同时可以自动地翻译成本国语言;等等。这些并不是遥远的东西,而是已经看得见,已经呼之欲出的东西,有的已经出现了。原来在科幻小说里描写的东西,就要变成现实。
更重要的挑战是:它们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的管理方式,也改变社会的组织方式。如果大部分的办公楼都不再需要了,大部分的报纸也不需要了,大部分的大学也不需要了,大部分的大型商场不需要了,会发生什么呢?简单地说,是就业结构的问题。复杂地想,社会将如何来管理呢?意识形态的作用将如何存在?政府的管理方式将如何变化?如此等等。
对这个不那么遥远的前景,应该有一个遥远的设想。
这篇日记式的短文写于1994年11月12日。今天看来,文中所述真是一篇精准的预言。在当时可能感到是科幻小说,现在却都已变成现实,有的比预想的发展还要快。真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那么,从预想到现实需要多长时间呢?算下来也就20年左右,不得不让人惊叹科技发展的速度。
人类走过漫长的农业文明,经历几百年的工业文明,第三次浪潮正汹涌澎湃。托夫勒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比作一辆不断加速的赛车,随着每一次技术进步,这种发展速度呈几何倍数地上升。新的技术革命正不断催生这种变化。按这种发展速度,真不知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托夫勒有一句名言:“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明天会使我们所有人大吃一惊。”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科技创新,势不可挡。当今世界的竞争也是科技的竞争。
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人类社会的面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极大提升社会生产效率,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发展过程中应做到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智能机器取代人工的趋势日益明显,传统工作岗位加速消失,新的就业形态不断涌现。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群体获得更多发展机会,而普通劳动者则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还可能体现在其他社会资源的获取上,有碍于社会的平衡发展。
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我们既要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生产力,更要确保人的全面发展不被忽视。科技创新不应成为少数人的盛宴,不应成为加剧社会分化的推手,而应该成为惠及广大普通劳动者的普惠力量,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助力。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科技发展的方向,构建人机协作的新型生产关系,让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科技创新与就业保障的平衡机制,可以通过税收调节、就业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创造更多适合人类劳动者的岗位。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转型期的劳动者提供必要支持。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惠及广大普通劳动者的进步力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