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观山随笔

寻找“怀民”

时间:2024-12-06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总工会财务资产管理部       字号:[ ]

  元丰二年十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实质上成为了一位有名无实的闲散官员。苏轼在黄州心情忧郁,生活困顿,但仍保持着乐观进取之心,正如其诗中所述,他已然修炼出了一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心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一轮明月挂于天际,皎洁月光穿透窗棂,被这清辉所引,他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友张怀民,二人皆未睡,随后并肩漫步于中庭。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庭院中,院内的积水在月光的映照下,仿佛化作了一方明镜,清澈透亮,藻荇交横,竹柏影布其上,宛如一幅精妙绝伦的水墨画。

  作为初中语文课本的必学篇目,《记承天寺夜游》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但彼时更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着机械式的背诵与抄写。然而,幼时读过的文章、背过的诗句,就像一枚时光的“回旋镖”,终究会在多年后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再次击中我们的内心。蓦然回首,才发现那些看似平淡的句子里,蕴含着无尽哲思。

  再读《记承天寺夜游》,感动于苏轼的旷达。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他却始终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与困难。他的豁达与乐观,不仅让他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保持了一份难得的清醒与独立,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发现,总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与幸福。

  再读《记承天寺夜游》,更感动于苏轼与张怀民之间的知己情谊。人生知音难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一问一答,既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知己难遇的无限感慨。我们成为朋友不是缘分,是因为我们本就应该是朋友,经历过人生的起落曲折,经历过深夜无眠却无人诉说,才发现月色常有而怀民并非时时可得,“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网络上有人这样定义友谊:“你和我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你对我很好,好像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是我亲自挑选的家人,是我心事的靠山。”别忘了在阳光正好的日子,叫上 “怀民”,一起出去走走吧!(王碧涵)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