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从蚕丝走出的清末最强古镇
时间:2024-12-05 浏览次数: 来源: 梁溪区山广益街道总工会 字号:[ 大 中 小 ]
本网讯 今年小长假,无意在抖音上刷到了南浔古镇,自来无锡十几年,除了去苏州游览过一些古镇,还从未去过浙江闻名已久的各大古镇,在我的想象中,江南古镇大多和无锡的南长街、惠山古镇大同小异,南浔不过是有着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寻常古镇。但是当在网上看到“东寻西寻不如南浔”、“江南古镇的封面”、“天堂易找,南浔难寻”这些对南浔古镇的高度评价后,遂激起了我对南浔古镇的向往,临时起意,决定第二天出发浙江南浔。
从无锡到南浔,乘车一百多公里,导航到南浔古镇东门停车场,当车子开到大门发现门口有四头大象,八头牛的雕像,感到非常奇怪,而随着进入古镇深入了解后,才明白南浔是个不寻常的地方。古镇不只是有着表面的水乡风光,更有着把养蚕织丝做到极致的辉煌;南浔有个辑里村,产出的辑里丝为丝中极品。从南宋开始,辑里丝一直是帝王的御用品,清康熙织造的九件龙袍,都是选取南浔辑丝作经线制作而成。到得晚清时节,南浔辑里丝参加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一举夺得金奖。从此,南浔的辑里丝世界闻名。也是机缘巧成,从1842年开始,上海成为世界通商口岸,南浔的辑里丝通过上海口岸,走向了世界。由于蚕丝的大规模外销,在南浔形成了“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的丝商巨富。这些丝商巨富,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谓"象";五百万两以上者称之谓"牛",一百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谓"墩狗"。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仅为八千万两,而南浔的这些丝商巨富,财产达到了数亿白银。凭借辑里丝,南浔一举成为清末全国最强的古镇。
南浔,有着多处豪门大宅。每一处大宅,都充满着传奇,几乎每一处豪宅,都成了全国文保单位。我首先参观了张石铭旧宅,旧宅又称“懿德堂”,有着“江南第一巨宅”之称。这座豪宅,由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石铭所建。宅子不仅有着江南传建筑的恢宏气势,且有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风格。在旧宅的高墙黑瓦里,掩映着一座西式洋楼,洋楼的底层为欧式舞厅。可以想象的是,正由于辑里丝的外销,积累了南浔人的财富,拓开了南浔人的眼界,才使得古镇有了这样一座宏伟的中西合壁建筑。
接着,我参观了张静江故居。张静江故居又称“尊德堂”。张静江也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孙子,与张石铭为堂兄弟。故居正厅,悬挂张謇题写的"尊德堂"堂匾。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对联为翁同龢所写的"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张静江是国民党的元老,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被蒋介石称为“革命导师”。张静江自从1905年与孙中山在赴法海轮上相识之后,成了孙中山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的的坚定支持者。张静江在经济上,不惜毁家纾难支持孙中山。孙中山去世后,张静江又凭借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把蒋介石推上领袖地位。张静江一生赚钱无数,与苏州周庄的沈万三,被视作江南巨贾里财神的化身。然而张静江为了国家,不惜捐出一切。
南浔古镇有个小莲庄,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走进小莲庄,迎风摇动的荷叶,古色古香的亭榭,令人赏心悦目。小连庄里有着刘氏家庙,是刘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家庙前,有光绪皇帝所赐的积善牌坊和宣统皇帝所赐的贞节牌坊。刘氏家庙开阔气派,正厅悬挂着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其规模、格调实属江南罕见。
古镇里,有着一处民国时期声振全国的私家藏书楼 - 嘉业藏书楼。藏书楼的主人,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刘承干。刘承干一生热衷于收藏古籍,辛亥革命后,刘承干乘大批古籍流散之机,大量购入。历时20年,费银三十万,收集珍贵书籍达到六十万卷。其中有宋元刊本155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还有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大量的清代文集和各种史集。为了安放这些名贵的书籍,刘承干于1920至1924年建造了藏书楼,清宣统皇帝溥仪为此赠送了“钦若嘉业”九龙金匾,“嘉业藏书楼”亦由此得命。1949年解放军解放江南时,周总理为了这里的书籍不受战火之灾,特意指示陈毅派部队保护藏书楼。解放后,刘承干将藏书楼捐赠给了国家。
南浔古镇,有个百间楼,是游客必到的地方。这里有着一片明朝时期的古宅,傍河而筑,长达400多米。是江南地区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沿河建筑群。有人说,南浔古镇是江南古镇的封面,我赞同这样的说法。在我的眼里,南浔古镇不仅是最为美丽的古镇,而且是历史底蕴最为深厚的古镇。
通过游览,我看到了一个智慧的古镇,聪明的古镇老百姓,通过勤劳的双手,把养蚕织丝做到了极致;我看到了一个外向开放的古镇,利用辑里丝的极品质量、鸦片战争后上海口岸的开放,把辑里丝的生意做到了整个世界。这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年代南浔人民对生产力的重视,对生产力的革新,让我联想到现在党中央提到的“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必然要求提高生产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加速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新质生产力的转化,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新旧转换。进入新时代,“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党关于生产力认识的又一次深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竞争制高点,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必答题。
通过游览,我也看到了南浔人民,深知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不惜重金购买珍贵历史名贵书籍,犹如今天的“全民阅读活动”;无论是职工书屋的丰富藏书,还是工人文化宫、户外劳动者驿站里随处可见的书架,机关单位、街头巷尾、生产一线……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书香味。星罗棋布的书香空间打通了推广全民阅读的“毛细血管”,托起万千劳动者的阅读理想。
悠悠百年,过往人事已然灰灭。如今,古镇风韵依旧,欢颜相迎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游览一个地方,一味行走,只能看到表面的风光,只有蹲下身子,才能发现其中的精彩。以古说今,南浔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千百年流淌着一种文化,一种只属于自己的南浔文化。如果把南浔文化比喻成一座巍峨的大厦,那么构筑大厦的每一块石头都无比坚硬,在岁月的长河中愈来愈焕发出自己的品性和灵光。(柴硕)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