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观山随笔

和女儿一同成长(二)

时间:2023-11-27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陈一方

  在孩子成长中,如何保护孩子的“自我存在”感和“自我成长感”,引导孩子形成理性的思维习惯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已经像成年人了,但心理还很幼稚,这个时期他们自己很矛盾,既有儿童的一面又有成人的一面,因此,会特别敏感逆反。孩子们潜意识里会以各种形式探索“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理解和包容,帮助孩子顺利地渡过青春期。

  引导孩子认识自我,正确看待合理竞争

  庄稼养根,育人育心。我经常跟孩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要明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因此,建议孩子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在群体中谁是最优秀的?在群体中跟谁最有可比性?跟谁比最合理?”不难发现,所谓最优秀的人是随着评价的标准不同而不同的!有人学习成绩特别好,有人体育技能特别好,有人音乐素养特别好,有人组织协调能力特别强……最后的结论是:世界是多元的,看问题的角度也是多元的,不能以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事物才是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

  让孩子感知竞争是社会发展不可获或缺的因素。告诉孩子生命的华章就是以竞争的形式开始的!了解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做最优秀的自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进入初中阶段,同学间学习竞争的压力更大了。我们尽己所能引导孩子真正理解考试的实质在于发现问题,考试的意义在于寻找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每次设定竞争对手是自己,目标是不犯重复错误,鼓励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每次的小突破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尊重孩子自主选择,当好“自我探索”的支持者

  青少年时期,孩子往往通过自主选择来体验强烈的“自我存在感”和“自我成长感”。从初一开始,听了《天空之城》提出想学长笛,到阅读了池莉写女儿成长历程的书籍《立》,提出想到英国去上学的建议,我们态度是顺其自然,鼓励孩子自己先尝试去了解一些情况后再做决定。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孩子行动了!由书中提到的,以池莉女儿在英国上的中学为目标,自己上网搜集学校资料,了解学校情况,然后比较欧美高中课程设置的特点,再跟学校校长写信表达自己想去学习的愿望。校长亲自给她回了两封邮件,其中一封告诉孩子,非常欢迎她选择他们学校,由于申请的学生太多,近两年来,他们不接受网上考试,建议通过设在上海的办事机构申请比较妥当,并把学校在上海办事机构工作的老师介绍给孩子,老师在通信中,告诉孩子,她是这位老师工作以来接待的年龄最小的,为自己的学业进行咨询的孩子!但是他们目前不接受初一的孩子去英国学习。这样的经历,让孩子有了通过自己的尝试,努力实现自己目标的勇气和成就感!

  平时,无论是参加学校的英语演讲比赛还是参加市里的中学生作文比赛,决定进入哪所高中学习,还是家庭旅行计划,还是在庆祝爷爷70岁生日时亲手为爷爷做一个蛋糕,还是周末在家为家庭成员做一顿咖喱牛肉饭,还是深夜听讲座回家途中,捡到装有社保卡、身份证和插满各种银行卡,配有人民币和港元的钱包,必须及时归还失主等等诸多事情中,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的吗?”,我们的角色就是呵护孩子自我探索的欲望,当好孩子探索之路上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呵护孩子初萌的公民意识  激发内在使命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吸收各种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渠道不断增多,在探索“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的同时,孩子开始关注自己身处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在世界上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她会问:“我们国家除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外还有哪些党派?他们的职能是什么?”“为什么不像美国那样实行多党执政呢?”此时,孩子初始的公民意识开始萌芽了,一方面通过肯定她的思考有一定的价值,呵护孩子积极思考的热情,一方面我和先生通过讲道理摆事实让孩子了解中国国情,通过讲述我们祖辈和我们小时候的艰苦生活,让孩子为祖国的日益繁荣而心生敬重和自豪感!通过了解,孩子明白我们的国家始终怀揣梦想,始终在前行中探索更符合中国特色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更合理的制度。虽然,在发展期间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难免的!国家的发展就像我们的成长过程一样,也会有挫折,但是,只要能不断反思及时调整,一定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因此,需要我们对期间产生的各种问题,听到的各种声音予以客观理性的理解和包容,最重要的是,要有我能为我的国家做些什么的愿望,通过每个人的努力,穷尽我们想象的美好未来的蓝图一定会逐步实现的!女儿表示热爱尊重自己的祖国,也期待祖国美好的未来,但对时间问题不表态。也好,慢慢来,这么大一个问题,已远远超出孩子能消化和理解的范畴。至少,她有了一种敬重感!

  鼓励孩子发表不同见解  感受思考的力量

  女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对龙应台的作品很感兴趣,《亲爱的安德烈》、《目送》、《野火集》都爱不释手,很多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反复品味,回味无穷。有一天带她去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在等待婚礼开始的席间,她拿出《亲爱的安德烈》中《向左走 向右走》中一段文字:“可是在今天的中国,你知道吗?我们说的“左”,在他们是“右”,他们说的“右”,其实接近我们的“左”。她很疑惑,对于这样颇为敏感和深奥的话题,是要谨慎思考后才能跟孩子对话的。孩子对这个新的领域充满了好奇和疑问,这时候,想得到比诸如“会读书、善思考”之类的肯定深远的多的探讨。我首先坦诚告知孩子,这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但妈妈不能轻易给你答案,否则可能会不负责任的误导。于是,孩子和父亲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情况后,把她这个年龄阶段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阐述给我听,我真心夸她会读书,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胜我一筹。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能给平时总是处于“引领”地位的家长带来收获时,内心的成长感和自主意识一定会暴涨!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