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 观
时间:2023-11-15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总工会基层工作部 字号:[ 大 中 小 ]
人生就是乘着一叶帆舟在海洋中航行。顶风逆浪、狂风骤雨、惊涛骇浪是航行中必经的旅程。因此,人生时常会遇到种种抉择,彷徨与纠结。如果没有理想的彼岸,就会随波逐流,到头来却找不到自己的足迹,最终依然飘泊在汪洋之中。因而,人们常在判断对错、理解成败、取舍之间,以及理解真善美的意义上感到迷茫。究其根源就是要看,人们对世界总体看法,对人生的追求,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如同人生的罗盘,指引方向,决定行为。
对于对错的判断,常常因立场的不同而产生分歧。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对错的判断也不是绝对的。需要通过三观的修正,以更全面、深入的视角去理解事物,尊重他人的观点,才能更好地判断对错。
对于成败的理解,常常陷入短视和功利的误区。然而,真正的成功并不是金钱、地位的积累,而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的贡献。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成功的真正含义,以更长远的视角去对待成败。
在取舍之间,常常因贪婪和恐惧而无法做出决定。然而,真正的取舍并不是简单的选择,而是对自我需求的清晰认识和勇敢放弃。应该通过自我认知和勇气去面对取舍,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对于真善美的理解,常常因偏见和无知而混淆了它们的意义。真,即真实,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善,即善良,是处理人际关系时需要秉持的态度;美,即美好,是欣赏生活时需要追求的目标。
对·错
对与错,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它们如同双胞胎,相互依存,却又相互独立。对,代表着正面,积极,向上的力量;错,则代表着负面,消极,向下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无数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人生轨迹。
一、对与错并不是绝对的。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不能单纯地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决定一件事情的对错。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接受不同的观点。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6”“9”站的角度不同,结果不同。是6是9,要看你站在数的哪一边,角度决定标准,标准决定对错。
二、对与错的判断,不能只看表面。需要深入分析,了解事情的本质。比如,有人在地铁里踩了我一脚,谁的错?我的错。 明明是别人踩了我,为什么是我的错呢?我可以要求他道歉,但是,道歉有什么用?能改变已被踩的事实吗?而且,我要求他道歉,不需要花时间吗?他耍无赖和我吵起来,不是更需要花时间吗?对方还可能反咬一口:“你怎么把脚乱放啊?!” 那怎么办?所以只能说是自己的错,然后心平气和地走到旁边。如果再浪费时间,损失就会更大——“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
三、对与错的判断不能过于个人化。虽然个人价值观会对判断产生影响,但是,不能仅仅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来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你前男友在你心目中可能就是一个渣男,在他女朋友心目中可能就是王子,在母亲心目中就是宝贝儿子,反之,对男人亦然。需要尊重社会规则,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得到他人的认可。
四、对于对与错的判断,需要有一个全局观。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例如,一位悍匪经过周密的计划,绑架了首富的儿子。最终,首富以数亿元赎回了儿子。首富却说:“这是自己的错。我在当地知名度这么高,但是一点防备都没有。”在他的角度来看,也许这种事情通过加强安保等措施是可以避免的,他却因为没有做,导致儿子被绑架,最终花了数亿元赎回儿子。损失已经发生,且无法挽回。所以,首富认为是他的错了。
五、错在对中。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人类兴亡的科学家,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减轻载重。三个人中,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生命,因环境污染而深陷死亡的厄运。一位是原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原子战争,使地球免遭毁灭。一位是医学专家,他有能力研究去对抗新冠的疫苗,从而控制这种病毒蔓延的趋势。在高空中推谁下去都是错的,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对人类都是巨大的损失,但在这个时候只有推一个人下去才能减轻损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两害取其轻”。
善意的谎言。善意是对的,而谎言肯定是错的,善意的谎言是对是错呢?假如一个病人本身就有恐慌症,如果再告诉患了绝症,对这个病人思想上造成更大的抱负,身体上无疑会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个时候用谎言告诉他得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小病,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六、对错认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曾经被视为错误的观念,如今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同。比如,人们曾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才逐渐认识到太阳才是;又如,人们曾认为奴隶制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已经将其视为历史的错误。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人类对于对错的认知是在不断深化和演变的。
对错的认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既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和解析,也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尺度和行为准则。
成·败
人生如水。时而奔泻如江河,时而静谧如湖泊;时而澎湃如大海,时而凝固如坚冰;时而疯狂如暴雨,时而脆弱如霜露;时而逍遥如雪花,时而飘忽如云雾。挫折和失败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而成功永远只属于那些拼搏的人。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世界里,人们时常面临各种成败。而成败,便成为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的话题。正如古人所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一、成败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成败。在人生的道路上,可能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失败。然而,这些失败并不意味着注定要走向失败。相反,它们可以成为宝贵的经验,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失败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失败可以摧毁人们的信心和勇气,但也可以使人们更加坚韧和成熟。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失败的恐惧和对过去的留恋。只有勇敢面对失败,才能从中学到经验教训,找到成功的道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都有一种共同点:他们不怕失败,甚至拥抱失败。他们知道,失败是成功的母亲,每一次失败都可以为成功积累经验和教训。因此,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失败,将其视为一种成长的机会,而不是终点。
二、成功同样不是终点。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可能会取得各种成就和胜利。然而,这些成功并不意味着可以停止前进。相反,它们应该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更加努力地追求更高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功和失败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但只消沉于失败的悲痛之中和沉迷于成功的喜悦之中的人,永远不会有新的起点,“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三、成功并非易事。在攀登人生山峰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有时,可能会在看似无尽的黑暗中摸索,承受着身心双重压力。然而,那些真正有决心的人不会因此而放弃。他们会把困难当作成功的垫脚石,把压力变为动力,勇往直前。正如一句古语所说:“患难见真情。”只有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才能真正理解成功的价值。
四、成败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虽然成败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但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成败。相反,一个人的价值应该包括他的品德、人格、贡献等方面。因此,应该以一种全面、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一个人的价值,不要过分强调成败的重要性。为了追求这种真理,英雄自应有不怕失败、不怕牺牲的精神,就像革命烈士夏明翰说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一样,生命虽然消失了,但精神在永放光芒!
五、成败是结果,过程一定有收获。成败只是旅途中的里程碑,而更重要的是那些沿途的风景和经历。不能仅仅关注目标是否达成,而忽视了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每一次尝试和收获。每一份付出,每一次努力,都是对人生价值的积累和丰富。尽管成败是结果,但不能忽视过程中的收获。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每个人的个性和品格。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从挫折中获得动力。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成为成长的阶梯,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过程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每一次的经历都是连续的,每一次的体验都是持久的。在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升自我。即使在失败的结果中,也能够发现过程中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能未曾注意到的收获,也许会“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许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可能会成为宝贵的财富。
六、成败可以相互转化。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和普通人都在生活中体验了成功和失败的滋味。曹操赤壁一战,乘风破浪,势如破竹,可最后却“灰飞烟灭”,败走华容。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而他以此为契机,开始了他新的征程。项羽垓下之围,英勇无畏,力拔山兮气盖世,然而最终却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诸葛亮空城之计,险中求胜,虽然面临着被敌人攻破的风险,但他仍然坚持下去。成与败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成功可以转化为失败,失败也可以转化为成功。成功的人可能会因为骄傲自满而失败,失败的人也可能会因为永不言弃而成功。
(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
(一代枭雄曹操败走华容)
时光的步伐无法阻挡,也无法挽留,而人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短暂得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若不能把在呼吸之间的时光与生命的热血撞击出理想的火花,那么对时光的无奈将变成终生的哀叹。流星虽短却巡视了夜空,闪电虽短却读遍了山川。
取·舍
取舍之间,便是人生。人生路漫漫,无时无刻不在面临取舍。取舍,既是选择,也是放弃。懂得取舍,方能把握人生。人生一旦陷入“以舍求得”的思维定势,难免还会纠结于舍与得的利益考量。只舍不得,便全然反对;大舍小得,消极应对;有舍有得,勉强接受;小舍大得,果断赞成。由此一来,真要遇到需要我“舍”你“得”大家“得”的时候,“大账”就有些算不下去。
一、取舍是一种辨别。取舍之道,始于知止。人生如同行船,需懂得在风浪中寻找方向,适时停泊。知止,方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欲望所迷惑。取舍之道,要在明辨是非。在面对取舍时,要明辨是非。只有明辨是非,选择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且不盲目跟风,不被假象所迷惑。取舍之道,不离道义。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为了私利而违背道义。
二、取舍是一种智慧。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困难,它们如同那繁星般璀璨,诱使人们走向歧途。这时,需要有取舍的智慧,选择那条最有价值、最符合长远利益的道路。这就像那个古老的寓言故事中的乌鸦,乌鸦口渴得快要死去,看到了一个瓶子里有水,却又因为贪婪而舍不得放弃手中的那块肉。结果,乌鸦既没有得到水,也没有得到肉。
三、取舍是一种勇气。有时候,需要放弃那些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东西,比如舒适的生活,熟悉的环境,甚至是自己的梦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失败。相反,每一次的取舍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都是一次了解自己的机会。
四、取舍量一种艺术。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正是取舍的精神。只有勇敢地放弃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才能轻装上阵,勇往直前。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生就像一本书,愚者忙忙碌碌地翻过,智者则慢慢地品味。”取舍正是这样一种生活的艺术,它需要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
五、取舍是一种选择。无论怎样选择,未来也一定有着一个结果在等着。如果不做出选择,就在选择中反复地折磨。选择无对错,错在纠结中,人生路上处处都是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一个转折点,在选择之时,因为都无法预知这个选择对前路有着怎样的影响,亦不知是否会后悔如今的选择,所以每个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都会思考对与错,但选择本身没有对和错,每一个选择都必然会产生一个结果,要明白的是,在做出选择后承担将要面对的结果。
(这么多品种,必须有所取舍)
六、取舍是一种超越。生活中还有一种得失观,完全跳脱了个人局限。从苏武“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到热心群众见义勇为,“舍生而取义”的高尚追求,舍家为国、舍己为人的无私壮举,同样是一种“舍得”。这里的“舍”,并没有预设个人利益的再获得,这里的“得”,则完全以公义众利为指南。不是说一个人不能追求自己的利益,一味唱高调实际也难以做到,而是说在面对个人“有所失”的时候,理应有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情怀、更开阔的视野。舍小利、取大义,舍小家、为大家,“亏了我一个,幸福无数人”。
七、不舍就不会有得。常听老师说“今天读书不努力,将来就会努力找工作。”要想将来工作好,就是得今天读好书,要想把书读好就得付出努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中总是充满了选择与放弃。若想在人生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就必须学会放下那些无谓的固执和束缚。正如佛家云:“人生的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不放下错的,就永远拿不起对的。古人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有敢于放下私利,才能收获人生的义与利。只有敢于舍弃,才能拿起更加珍贵的东西。
真·善·美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的瑰宝;它们如同明灯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如同乐章赋予我们的生活节奏。”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观,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真,是诚实、真实,是社会的本色,是所有价值的基础。在人类社会中,真实是建立互信、维护秩序、推动进步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真实是做出正确决策、避免错误判断的前提。老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披着羊皮的狼”。正所谓“真枪易躲、暗箭难防。”只有真实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真实的感受,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没有真实,一切都将失去根基,变得虚伪和混乱。如孔子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真实,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只有真实,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善,是善良、慈悲,是社会的温度,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善良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日常生活中,善良是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善良可以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可以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没有善良,人类社会将变得冷漠和自私,失去前进的动力。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良,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人格提升。只有善良,才能温暖人心,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
美,是美好、完美,是社会的追求,美的价值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美”就是使人愉悦、使人向往的事物,美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然而,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文化中,美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美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可以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可以感受到精神的提升。然而,美的价值却不是最基础的,因为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人们也可以追求美、创造美。
真实是所有价值的基础,善良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美的价值则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真善美的价值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只有在真实的根基上、善良的基石上、美的追求中才能真正实现真善美的统一。(龙山石人)
千言万语道不尽,
千言万语道不清,
千言万语道不真,
道来道去是非中,
道来道去红尘中。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