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观山随笔

博物馆之热

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总工会办公室       字号:[ ]

  如今,博物馆很“热”。

  疫情过后的长假里,各大旅游城市人潮汹涌,热门博物馆同样“一票难求”。这个夏天我和家人去西安旅行,一项紧要安排是抢陕博的预约票,设好提醒、定上闹铃、掐准时间,拿出春运抢票的劲头总算抢到,回过头再一看已经秒空。而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馆,游客队伍远比兵马俑大军庞大得多。身处接踵摩肩、缓缓挪动的人流中,讲解员见怪不怪地说“现在没放暑假,这会又正是吃饭的点,可是人最少的时候”。不由让我回想起十年前来看兵马俑时,现场宽松从容,真是今非昔比。

  博物馆之热并非偶然,已然成为一种现象。在越来越多人的认知中,逛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最佳打开方式,“逛博物馆”已成为一种潮流。这几年在打卡博物馆时,我切身感受到博物馆的人气在升温——过去家长带娃是逛博物馆的主力,而现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乐于到博物馆逛逛,年轻人身影也越来越多了。一些博物馆预约热度居高不下,便顺势延长开放时间,开启“夜场”看展模式,这在以前是少见的。究其原因,大概是在快节奏的生活间隙,来博物馆看看,在千百年的文物中一睹历史风华,在有限的空间里饱览诗与书、字和画,何尝不是一种对“诗与远方”的追寻呢?

  博物馆之热,折射出大众的人文需求正不断释放。如果从字面意义上解读,“文旅”二字就是探寻文化之旅,而博物馆恰恰是探寻文化的最佳去处。古往今来、纵观四海,那些历史底蕴丰厚、文化元素突显的地方,向来都有吸引人们慕名而来的魅力,无论北京、西安、洛阳等古都,还是成都、长沙、重庆等网红城市,皆不例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类历史活动遗迹、文化创造的遗存荟萃于博物馆,博物馆没有不热起来的理由。

  博物馆之热,同样映射出文化创新迸发出的蓬勃力量。河南博物院创造了“端午奇妙夜”“元宵奇妙夜”,让躺历史长河中的文物“活”了起来,闯进人们生活中,撞入年轻人的心里;甘肃敦煌藏经洞实现数字化复原,让历史建筑、文物甚至服饰都真实可感;洛阳博物馆开发了“河洛之光”数字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到十三朝古都的文化魅力;神秘的三星堆青铜人引人遐想,聚焦三星堆文化的电影即将上映……博物馆正以各放异彩的创新,拉近人与历史、人与文物的距离感。与此同时,沐浴在历史长河中的文物在现代语境中也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如成都博物馆的面露喜色的说唱俑、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无语菩萨”,常常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一些网红文物被网友做成搞笑表情包,在网络上有了更多露脸的机会。

  博物馆之热是好事,但不能只是一时热度。让这把“火”持续热下去,还是要紧紧贴住“人”这一核心,在布展形式上作“创新”文章,在反映史实作“深度”文章,在观展体验上作“互动”文章,在专题展览上作“品质”文章,在文创产品上作“走心”的文章。如此,博物馆便不再简单是文物的茧房,定会让人一而再、再而三想去,而不是一旦来过便不愿再来。

  当一双双眼睛注视着千百年前的文物,今天的我们与过去的祖先就好像建立起一种的沟通、形成一种奇妙的感应。每一次沟通、每一次感应都将融入我们的血脉,最终延续成生生不息的文明。

  愿博物馆之热点燃更多人探寻历史的兴趣、追寻文明的好奇;愿博物馆带给我们更多认识历史、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欣喜。(丁一)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