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观山随笔

前方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路上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

时间:2022-10-19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总工会       字号:[ ]

沈晓萍

  五年前走进影院去看《冈仁波齐》,源于浙江广播电台主持人的推荐,也源于对这个片名的好奇,初次听到这个名字,还以为“冈仁波齐”是人名,是一部记录某个人物的影片。直到买了电影片才知悉这四个字的具体写法,也直到坐到电影院才了解到“冈仁波齐”是藏民心中神山的名字,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

  整部影片两个小时,我在观影的整个过程中都在期待故事的情节和高潮或者人物的冲突事件,但恰恰相反,直到电影结束、字幕出现,也没有所谓的大起大落剧情出现。后来,我查看了一些影评,大家给出的评价是“没有高潮、没有意义,正如平凡的人生一样。”

  这部电影的观感体验确实与众不同,一直在期待中,但一直没有答案,但又似乎处处是答案。在这两个小时的过程中,又似乎总有些画面和情愫牵动着、触动着你,让你平静思考、坦然面对。这种体会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就是“磕长头”、“单纯”、“顺其自然”。

  “磕长头”。尽管以前在其他影视剧中也看到过,朝圣者们五体投地的跪拜磕头场景,但这部剧用两个小时,反复呈现剧中人对天、对地、对自己,然后一气呵成的匍匐依地,影片镜头不厌其烦地表现每个人磕头的神情和姿势:始终目光专注、姿势规整、步伐稳健。无论男女、老幼,都虔诚地、心无杂念地去重复这样的谦卑动作:如此重复,再重复,叩首、再叩首,磕遍跪遍朝圣路上2500多公里的每一次土地。电影的表现手法和磕长头动作本身,对观影者来说是一次视觉冲击,也是一次心灵冲击。

  “单纯”。这是影片记录的行为事件给人的感觉。所有剧情就是一位村民带领其他十位一起去拉萨布达拉宫和冈仁波齐朝圣。为着这个朝圣信仰,人们历经一年多,从冬到春再到冬、周而复始去前进、去接近。在这个行进过程中,他们一路上的生活很简单,每天很早就起床,上路磕头,中途稍微休息一下,晚上搭帐篷扎营,聊一下白天感受,长者开导激励一下大家,然后就是念经,到点集体睡觉。没有人有其他心思,一切行动都是统一的、顺从的。还有就是在朝圣路上,遇到的老人留宿,他们接济路遇来自四川雅安的朝圣者,包括他们的补给拖拉机被别人的汽车撞坏后的坦然处之……一切的一切,人与人之间充盈着的是善良、简单以及彼此的鼓励、扶持。他们会被路人称赞“头磕得很好!”,或者被路人指点纠正“磕头的时候,额头一定要触及地面”;他们也会称赞其他朝圣者“头磕得不错”,为其他朝圣者的言行竖起大拇指点赞。多简单的人际关系啊!

  “顺其自然”。影片呈现给观众的感觉是“一直在路上”。镜头画面表现的是一直在朝圣路上,在318国道上。但这何尝不是映射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也一直在路上。在这条路上,如果要到达预设的终点目标,就必须行有方向、必须周而复始、必须心无旁骛、必须团队合作。他们的顺其自然是遇到雪崩时磕过去、遇到水路时磕过去、遇到大山时磕过去……似乎“一切遇见都是最好的安排”。面对行进路上的各种不确定,没有抱怨、没有退缩,有的只是一个念头——即我们的目标在远方,我们要去往那里,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很平凡、很朴素的人生哲理。跋山涉水、风雨无阻,来者统统接纳,而且平静地接纳、自愿地接纳,甚至有点欣喜地接纳。看到这里,让我想起著名画家、教育家丰子恺老先生说过的话“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影片中还有一处让人印象深刻:次仁曲珍深夜临产,大伙毫不忙乱,他们安静地穿衣、送产妇到最近的镇卫生所待产,小婴儿如神赐般健康诞生。一路与父母磕长头、风餐露宿,但当他在蹒跚学步时,你能感受到人生命的强大。城市中有多少小宝宝是在温室中,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掌心中长大的,渴了有最好的纯净水递过去、饿了有最好的食物送过来,烦了有最好的玩具陪伴……而这个诞生在朝圣路上的小小子,却一路颠簸不定。妈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照顾陪伴他,而是一路磕头。有一次发生车祸,拖拉机侧翻,大伙第一个反应是去抱这个小宝宝和去救驾驶员,至于车辆损毁倒在其次,尽管这辆拖拉机是他们朝圣路上唯一的补给车、负重车。他们对身外之物太顺其自然了。他们说既然车头撞坏了,那就人力拉着车身行进吧,连一句抱怨都没有,很轻松地就将这次劫难给应付过去了。

  影片的主题曲是朴树的《No Fear In My Heart》,译为无所畏惧、心无胆怯。歌词很有意味:“当我微笑,所有苦难,都灰飞烟灭。”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